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按时踏进作业室,开端一天的作业。房间墙壁上挂着两张夺目的地图,作业桌上摆放着简略的作业用品,一旁的置物架则放满了装着各类小蛇的盒子。数十年里,黄松作业与科研的当地一直都有蛇的陪同。
从父亲黄接棠到黄松,再到女儿黄汝怡,这一家三代人不只不怕蛇,还乐于四处找蛇、精心养蛇、用心研讨蛇,并影响着更多人进一步了解蛇、维护蛇,用酷爱与执着书写了“与蛇共舞”的科研传奇。
小山村走出“蛇痴”大学生
安徽省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区,栖居着多种毒蛇。黄接棠是黄家岭村的榜首个大学生,因为目击太多同乡被蛇咬伤,从皖南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结业后,他决然挑选回来家园,参加树立安徽祁门蛇伤研讨所。这是国内首家集蛇伤研讨、医治和药物出产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较大的蛇伤救治基地之一。
据黄松回想,父亲醉心于蛇类研讨,常常忘掉回家吃午饭,这时母亲会派自己去喊他回家,成果被父亲的试验招引,竟也沉浸其间,忘了时刻。所以黄松的弟弟又去喊他们,成果也是乐而忘返……年幼的黄松总是跟在父亲后边学习,一同在山上翻石头和草,寻觅蛇的踪影,潜移默化之间,与蛇结下不解之缘。
让黄松形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父亲在试验室里丈量刚刚出世的五步蛇的分量和长度,不小心被咬到,在只要3秒清醒自救的时刻里,父亲反响敏捷,把桌上做试验用的瓶瓶罐罐悉数推到地上,宣布的动静引来楼下路过的搭档,世人将神志不清的他送去医院抢救,才有惊无险地救回一命。
父亲的惊险阅历让黄松知道到蛇的风险,但这一点点未减他对蛇类的酷爱,他仍然乐于跟从父亲进山找蛇。我国有十大毒蛇,黄山占了7种。为了安全起见,父亲制止黄松轻率抓蛇,他先是让黄松在蛇池边调查毒蛇3个月,总结其日子习性,然后为黄松拟定了触摸蛇的规矩——榜首,必定要在精力和身体状况都杰出的状况下去触摸蛇;第二,千万不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维;第三,喝一滴酒都禁绝去触摸蛇。黄松铭记于心。
在父亲的熏陶下,黄松决计踏上研讨蛇的路途。高考完毕后,他填写自愿的一切专业都与生物科学相关。1983年,他被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选取。
黄接棠将自己多年捕蛇的经历倾囊相授:抓毒蛇是有姿态要求的,先用拐杖轻轻地搭住它的头背,再用手捉住它的脖子,用食指摁住头背,用大拇指和中指捉住颈子,然后马上把拐杖放在一边,用别的一只手扶住它的身体,把它抓起来。
有了父亲的“窍门”,黄松从未被毒蛇咬伤。他骄傲地说:“我手上有许多的小疤痕,但从未被毒蛇咬过,都是无毒蛇咬的。”2000年,父子俩将多年养蛇的心得记载成书,合著为《养蛇新法》。
年轻一代接续与蛇共舞传奇
黄松回想起上学期间,父亲为了让自己专注学业,制止他养蛇,这一点令他深受折磨。因而,他竭力支撑女儿的喜好。
黄汝怡一岁半那年,作业人员在整理蛇池时溜出了一条大蛇,刚学会走路的她直接抱起它,开心肠跑去拿给父亲看。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啼笑皆非的故事仍为家人津津有味。
从小学开端,黄汝怡就在卧室里养蛇,黄松见她感爱好,便有知道地引导她记载小蛇的生长进程,教她蛇类鳞片形状特征和计数技能,这便是对女儿开端的科研练习。2012年,黄松宣布的榜首个蛇类新种若尔盖锦蛇的鳞片计数便是女儿帮忙完结的。其时她只要12岁。
现在,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作业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黄松笑言,女儿凭一己之力,带动全试验室的女孩养蛇,最终连她的辅导员都开端养蛇……
爱一行,干一行。蛇类研讨关于黄松而言,也是美好的地点。一次他带领学生团队前往香格里拉寻觅雪山蝮蛇,因为冰雹和雨水不断,将近10天都一无所得。一天正午,在草地和树林群落交织区,一个学生忽然看到一条花花绿绿的蛇,将要从草地钻到灌木丛中去。
黄松在间隔学生10米左右的当地听见叫声后,当即冲过去用外套捉住了那条蛇,喜不自禁的是,那是一条温泉蛇,是学术界未被描绘过的新物种,后来被他们命名为“香格里拉温泉蛇”。
作为安徽师大生物系的教师,黄松相同以爱好引导自己的学生。他着重三个“偏重”:理论与实践偏重、经典与现代偏重、情商与智商偏重,因而需要将户外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
在户外实习时,黄松特别重视那些对蛇有极大爱好的学生,把他们吸收到自己的试验室里。“我从不以成果的凹凸来选学生,只要对专业有爱好,就不会觉得累,学习和作业便是享用,我能够培育他们。”黄松说。
关于蛇类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我父亲是找蛇、养蛇,我是从基因视点了解蛇的进化前史,而我的女儿则从基因组视点研讨蛇的生物学特色。”到现在为止,黄松发现了蛇类等两栖爬虫类新种14个(其间蛇类11个)、我国和省级的新记载物种20多个。他了解全国蛇类的生计状况,针对蛇的“就地维护”和“迁地维护”作研讨报告,在《天然》等学术期刊宣布文章100余篇,有《我国蛇类图鉴》《国家重点维护野生动物图鉴(匍匐类)》等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祖孙三代在黄家岭村一起发现了蛇类新物种——黄家岭脊蛇。这是前进蛇类中最原始的类群,来历于6600万年前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前。
祖孙三代为何都喜爱蛇?由此,黄松作出一个假定——“怕蛇”刻在大部分人类的基因中,是先祖被蛇咬后趋利避害天性的遗传,而自己宗族的成员都不怕蛇,或许归于“不怕蛇基因型”。“是哪一个基因决议了人对蛇的惊骇?”在他看来,这一问题有着科学研讨的价值,有待于日后深入研讨。
黄汝怡也调查到,蛇类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比方全世界4100多种蛇中,只要钩盲蛇是‘孤雌生殖’的,只要母蛇,没有公蛇。它的分子遗传机制是什么?又是何时来历的?再比方,西藏温泉蛇是青藏高原羌塘高原面上的仅有蛇种,为什么只要它能日子在海拔4500米以上?”关于这一系列问题,她预备测验从基因组视点进行解说。
不过,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黄松不喜爱他人喊自己“蛇王”。他说:“人与天然是相等的,没有谁能凌驾于天然之上。”这是父亲教育他的,也是他与蛇在一辈子的缘分中悟出的道理。他更喜爱称自己为“蛇人”,因而微信名是“snakeman”。
黄松曾在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广州等多地进行蛇伤户外应急科普,他期望借此机会将关于蛇的经历传授给更多人,进步大众对蛇类的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杨黎 李家榕来历:我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8日 08版
来历:我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