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掉双手,他正渐渐娴熟新的洗漱方法,用仅剩一截的右臂膀夹住牙刷,把牙膏从揉捏盒里挤出,牙膏总是沾不到牙刷上,他试了好几次才成功。洗脸、擦脸、刮胡子,现在他都能用残臂娴熟完结。
四根针管,整整60针,刚一打完,他严峻的表情一下不见了,笑了出来,显露皎白的牙齿。
2019年10月24日,重庆西南医院恢复楼,杜富国正在用辅佐具吃饭。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这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
肉眼可见的是从脖子到膀子、到腹部、再到大腿,杂乱散布的几十条伤痕,粉红色的凸起与褶皱,像蚯蚓相同,爬满了躯干。他的眼睛彻底失明,眼球被去除后戴上义眼片,长期隐藏在墨镜之下。两只手现已截肢,小臂仅剩二分之一,甩动空空的袖管成了惯常动作。
身体归于杜富国,他是一名扫雷兵士。2018年10月11日,27岁的杜富国在履行扫雷使命时,一枚加剧手榴弹忽然爆破,他浑身是血,被抬下雷场。
时隔一年,失掉了双眼与双手的兵士正在渐渐习惯他的新日子。他收成了许多荣誉,被南部战区陆军党委颁发一等功,先后获“感动我国2018年度人物”、“全国自强榜样”、“年代榜样”称谓,中央军委颁发他“排雷英豪兵士”荣誉称谓,习近平主席亲身向他颁授奖章和证书。同时期,为了恢复与日子自理,他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无数个,先后运用了10几件假肢等辅佐东西。
头顶光环,身挂彩痛,杜富国在一点点探索未来的人活路。2019年10月,他的战友们正在中缅边境扫雷,归于杜富国的新路途,也在渐渐铺展开。从操练单独穿衣吃饭,到铺床叠被,再到写字,他经常说,“扫雷的长征路刚刚完毕,要开端新的长征路,这条路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吃颗糖就不痛了
10月23日,坐落重庆的西南医院恢复楼。
早上六点半,邻近军校起床号按时响起,杜富国从漆黑中醒来,然后在漆黑中探索。
衣服在睡前就摆放在固定方位,他挪到T恤的方位,先用鼻子蹭衣服,分辩正反面,有的衣服靠商标或许裤带分辩,碰到前后相同的,战友就在正面别上个浅蓝色的小熊挂件,便利杜富国分辩。
辨明正反后,杜富国用牙齿咬起衣服一端,伸臂膀,头钻进去,左右摇晃两下就穿好了上衣。
2019年10月24日,重庆西南医院恢复楼,清晨,杜富国洗漱完毕后单独穿衣服。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失掉双手,他正渐渐娴熟新的洗漱方法,用仅剩一截的右臂膀夹住牙刷,把牙膏从揉捏盒里挤出,牙膏总是沾不到牙刷上,他试了好几次才成功。洗脸、擦脸、刮胡子,现在他都能用残臂娴熟完结。
失掉双眼和双手一年后,现在杜富国现已能一个人完结日常洗漱穿衣。
比起从戎时,杜富国的速度慢了太多,但他坚持用武士规范要求自己。洗漱后他要叠军被,先是绕着被子走一圈,用半截小臂把被子抚平,然后打出褶,当心谨慎,五分钟曩昔,“豆腐块”成型。再花十分钟时刻,把被子移到床头,拉平床布。
床铺整整齐齐。了解的动作总让杜富国想起部队的日子。挂彩前,他是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的兵士,参与的是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使命。和他一同的,简直全都是90后兵士。
出事时,他们的扫雷场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坐落我国的西南边塞,和越南仅一山之隔。历史上浩大的战役被这些边境小镇承继,旱季,山上的地雷冲下来,掉进地里、田里,牛、羊等牲畜踩上就炸死了,人也死伤的多,有的村子“87个人,78条腿”,老大众们饱尝其害。
雷区被称为“逝世地带”,立着带有骷髅的标志物。在那里,杜富国被叫做“雷神”、“雷场小马达”,战友们都说,他是带东西最全的人,缺什么就喊他拿。
从2015年6月份进入扫雷大队,直至上一年10月挂彩,三年扫雷生计中,杜富国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扫除爆破物2400余枚。
三年时刻,去的时分仍是荒草丛生的雷区,走的时分现已长满了庄稼。风一吹,在山间飒飒作响。
惋惜,即使还能再去老山,杜富国都很难听到这声响。爆破导致他的耳膜穿孔,听力严峻受损,假如在吃东西,那外界对他便是一片静默,只能听到咀嚼的声响。
早上7时30分,杜富国按时吃早饭。右臂膀绑上一段树脂做的假臂,前端是一个勺子形状,他现已学会自己吃东西。吃饭的时分,他嚼得很快,吃完一些就停下来,竖着耳朵,听听饭桌上战友们在说什么,不时问一句“你们吃饱了吗?”调整自己吃饭的速度。
天彻底亮透了,重庆满城雾气毛毛,打湿一地桂花,淡淡香气从窗户飘进来。护理量完血压,杜富国笑呵呵打招呼,“你今日来的早呀。”护理问“擦眼睛了吗?”他在床边坐得端端正正,“就等你了,你给我擦吧”,两只衣袖被他左右甩来甩去,像个撒娇的小朋友。
2019年10月24日,重庆西南医院恢复楼,杜富国运用的义肢、辅佐具及其用辅佐具写的字。从左至右:美容义肢、第一代吃饭辅佐具、第二代吃饭辅佐具、第三代吃饭辅佐具、写字辅佐具和盲杖辅佐具。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由于眼球去除,杜富国的眼睛会呈现许多分泌物,即使戴上义眼片能缓解,也需求每隔两三个小时用棉签擦洗。
擦完眼睛,杜富国预备再戴眼镜,不当心掉到地上,他蹲下来渐渐探索,找到后一次没捡起来,接着捡,还大声给自己打气“一次不可,再来一次”,说完自己也笑了。
4根细长的针管拿到病床前,杜富国该打疤痕针了。
他的身体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这些伤痕“有毒”,需求每隔半个月打一次疤痕针,“打到和皮肤相同平就不必打了。”医师说。
上一次打针是8号,杜富国记住,那个医师方法好,“说话温温柔柔的,像打麻药”。接近打针,护工和战友都来到屋里,杜富国狡猾地说,打针的时分要来好几个人,你猜他们干什么?来压着我。最难的是开端,伤痕硬硬的,护理只能用力往里边推针,疼得他直冒盗汗。
“3 2 1,狙”,一旁的战友张鹏提示杜富国,“狙”便是“打针”的意思。脖子上打完11针,杜富国喊着:“歇息一下,歇息一下再打”。
给他预备的有咬着的筷子、毛巾,还有果丹皮等各种糖块零食。曾经和战友一同看《红海举动》,里边的人物受伤时说,吃颗糖就不痛了,杜富国现在也是这么想的。
打针继续,痛到极点,他嘴巴张到最大,眼睛紧锁,脸憋得发红,忍着不让自己喊出来,半截小臂不由得翘起,肚子因疼痛吸气而狠狠瘪下去,显露根根清楚的肋骨。
四根针管,整整60针,刚一打完,他严峻的表情一下不见了,笑了出来,显露皎白的牙齿。
“只要自己是自己的敌人”
假如碰不上打疤痕针,杜富国的一天就愈加原封不动。
从上一年12月21日来到西南医院,他在这里度过300天了。现在现已能够自若上下楼梯,不必人扶。戴着黑色的墨镜,不细看发觉不了他是瞎子。
他喜爱玩护理台上的一把黑色旋转椅,自己坐在上面转来转去。护理长姓余,护理们叫她“余老迈”,被他起了绰号“鲨鱼妹”,由于“管着两层楼,很厉害”,余护理长最近瘦了不少,他给人家的绰号也见机行事,成了“金鱼妹”。
回到房间,他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那是为瞎子特别规划的,能够把全部的按键与文字转化成语音,杜富国现已能够用小臂娴熟操作,他翻开音乐,一首张震岳的《再会》流出,“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爱惜你给的怀念”,伴着音乐,杜富国自己走到近邻的恢复室。
恢复师张鑫给他作恢复练习有一段时刻了,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小时,首要活动他的手臂肌肉。他自己也在活跃做恢复练习,光是吃饭的辅佐器,现已换到第三个,越来越随手。
医院为他配了一只机械手,能够做出“开 闭 旋”三个动作,对应“打开手,握手,和滚动手腕”。这只机械手造价不菲,医师介绍是德国进口的。眼下,他们正在调整这只“手”,4月份配的,但杜富国瘦了,需求再紧一紧臂围。和受伤前比较,他瘦了20多斤。
2019年10月23日,重庆西南医院恢复楼,杜富国测验将智能手穿戴到臂膀上。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杜富国还学着靠盲杖走路,左中右三点定位,便利他今后自己去生疏的当地。他现已有些刻不容缓,在恢复室走了两圈,便跟医师提议,“出去走一下吧”,护理跟着他在走廊里转了两圈。刚操练运用盲杖不久,他还不能彻底娴熟,有时分会去抓一下身侧的医师,需求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有安全感”。
他的病房桌上放着几本杂志,里边有对他的专访。其间一本,写他的前一篇文章是写张海迪,他能对张海迪的阅历侃侃而谈,他还介绍有个双目失明的人,靠着自己的坚持成为闻名书法家。
他也在练字,在右边小臂上绑住一支笔,靠左边的小臂定点起笔,现在现已能写出自己的姓名,写出“不忘初心”等不少字。简直每天,他都要练上一个多小时,左臂被涂得黑乎乎一团。
他还曾想过,今后做一名播音员,这是他27岁生日时许下的希望。还专门找了教师,教自己普通话。时隔一年,他的普通话却是很有前进,但不再提做播音员的愿望,“曾经是随口说的”,他对自己还不行自傲。
杜富国在测验学习各式各样的新作业,尽管还没拿准今后究竟要干什么,但他心里一向有股劲,“我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2019年10月24日,杜富国在技师的辅导下承受体能恢复练习。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出医院吃饭会被顾客认出来,去恢复室会有患者家族认出来,咱们共同的称号都带着“英豪”二字。就在10月23日下午,有刚从北京参与完阅兵庆典的仪仗兵,来到杜富国的病房,送上大大的拥抱。
练字的时刻更久了,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自己是自己的敌人”。
他信任,全部都能够打败。
我为什么要懊悔呢
待在病房的日子,杜富国有许多话能够听、能够说。
他笑嘻嘻地介绍,自己现在多了三个好朋友,它们是小爱、小度、天猫精灵,这都是好心人送过来的。他在上面听歌、听书,国防和军事类是最喜爱的。
不同于他的战友,中越边境扫雷完毕后,战友们去了中缅边境,现已开端新一轮扫雷。听听兵营那些事儿,成为杜富国靠近军旅生计的另一种方法。
杜富国出生于贵州遵义湄潭县的一个村庄。到了18岁,就报名从戎,去了云南,先是边防兵,他的日常便是站岗放哨、巡查执勤,也在当地帮着筑路、盖房子。新兵练习时,他在西双版纳的一个战地医院,医院上面的红十字岌岌可危,左边是停尸房、右侧是厕所,前面是两个直升机的停机坪。
他们把房子从头补葺,挖鱼塘、清河沟,清理出两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当地,种上花儿,周围是大片的油桐树,绿莹莹的。回想曩昔,他不避忌提起眼睛这个论题,“我曾经视力可好了,100米、200米打靶每次都中,随意一打便是优异。”
每天站岗放哨、巡查执勤的日子,继续到2015年6月,他报名参加扫雷大队。“从一开端,咱们就知道风险性”,杜富国坦言,“再好的防护服,也防不了冲击波”。
杜富国(左)扫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杨萌 摄
据统计,仅在中越边境云南段,约130万枚地雷、48万发爆破物遍及289平方公里的161个紊乱雷场。
回想起那次使他失掉双眼和双手的爆破,杜富国从来不懊悔,“我受伤后,半个月就承受自己了,我不懊悔,假如懊悔就承受不了自己”。
履行扫雷使命,是杜富国诚心酷爱的作业,回想起来,嘴角不自觉上扬。高温是他们要战胜的困难之一,热带雨林,经常是40多摄氏度的高温,宿舍里像蒸笼。开始没有空调,兵士们床上铺凉席,在身上浇两盆冷水,趁着凉爽劲儿入眠。
扫雷防护服人手一套,得半小时才干洗洁净,暴晒需求2-3天时刻。他们每天扫雷,来不及洗,一套衣服穿一两个月是常事。出的汗变成盐,落在衣服上成了一滩滩白色的印子,隔着二三十米就能闻到扫雷兵的味儿,酸臭。
扫雷兵们在当地很受大众欢迎,当地的孩子们碰见扫雷兵,都会还礼。杜富国还记住一次扫雷途中,他在橄榄绿的军车里,路周围走着三个光着脚的小孩,背着捐献的花花绿绿的书包,对着他们敬了个少先队礼,直到车开走很远也没见孩子们把手放下来。
那里盛行一道菜,叫军民鱼水情,当地大众种的芭蕉花和部队的罐头拌在一同,或煮或炒,芭蕉花涩味消失,罐头不再油腻,咱们都很爱吃。
2018年麻栗坡县猛峒乡产生特大泥石流,他站在半山腰,看到泥石流从菜场、大街穿过。他和战友们第一时刻去救人,水没过腰,他们顺着电线爬曩昔,把养老院的白叟从房顶背出来,安顿到营区,街上的门面房满是泥浆,挖掘机进不去,他们趟在泥塘里救人。直到第二天救援队来到,他们回归扫雷使命。
老大众给他们递馒头,杜富国啃下去,觉得“从戎就得这样,为老大众做奉献”。
扫雷便是他心中的奉献,带着骷髅符号的雷场,成了良田膏壤、经济开发区、红色旅游带,大众们在上面种上庄稼、盖上房子,杜富国觉得全部值得。
雷场变膏壤的最终一道工序,是扫雷兵们脱下黑黄相间的作业鞋,换上寻常胶鞋,唱着军歌,手拉手走过雷场,证明这片土地的安全。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手拉着手步行检验已扫雷场。彭希 摄
向记者介绍这些,杜富国的话就说不完。挂彩后刚复苏时,他还不了解自己的伤情,旁人也不敢告知他,小伙子乐滋滋确保,得多吃点有营养的,早点回归雷场。
他的归队典礼在2019年5月,年代榜样发布会上,队长、战友忽然呈现,为他预备了这个惊喜,杜富国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也是最近一次哭。
新的长征路刚开端
10月24日下午三点,完毕午休后,杜富国呈现在恢复楼二层练习室。
恢复师辅导他做平板支撑,每分钟一组,他把双脚改成单脚撑地,恢复师笑着问,“富国,自己添加难度喽。”
他刻不容缓地想让自己变更好,在反重力跑台,一跑便是三公里、五公里,汗水打湿衣服。恢复师介绍,他现在跑三公里,大约只用13分钟,比一般成年男人速度还要快。
2019年10月24日,杜富国在技师唐鹏的辅导下承受反重力跑台练习。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每个刚触摸杜富国的人,都当心谨慎,怕不当心问到他的伤处。但他自己却整天笑呵呵,喜爱把空空的袖管甩来甩去。刚告知他失掉双眼双手时,医院还专门组织了心思引导,但没料到,杜富国安静承受了,还反过来安慰他人。
复苏一周,杜富国感到幻肢痛,偶然有个手指头痛一下,他去摸,却什么都没有,“这种痛便是一种摧残”,这是他仅有表显露的伤心。
开始进行恢复练习,戴上机械手,杜富国的臂膀磨出红红的新疤;漆黑中找不到方向,一次次探索,但他没叫过苦,“不想让他人忧虑”。
“这个作业就像一个疤,不提还好,什么时分提起来什么时分疼。”回想杜富国刚醒来的情形,杜妈妈不由得掉下泪来。
杜富国的弟弟也是武士,驻扎西藏的边防兵,即使大儿子出完事,杜妈妈也没劝止小儿子脱离,“留在身边该有风险仍是有风险,听他自己的。孩子放到身边,永久都长不大。”
杜富国挂彩后,杜妈妈一向跟着他曲折几个医院,照顾在侧,她把微信名改成了“女本弱为母则刚”。
恢复中的杜富国,收到一大箱来自全国各地的函件,他当心收好。简直每天都有人前来慰劳、看望。病房里有战友们带来的各式好吃的,文山咖啡、蒙自石榴,还有云南的鲜花饼。
2019年10月24日,杜富国体能恢复练习后,满头大汗。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每当有人来,他都要吩咐泡上一壶老家的茶,湄潭翠芽。他听爸爸说,家里新种了两棵茶树,现在现已有十亩茶园,他盼着早点回家。
谈到未来,他还不太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确认的是,他想留在部队,做一份量力而行的作业。
他描述自己曩昔走了一段扫雷的长征路,之后要走一段新的长征路,全部才刚刚开端。
晚饭后,杜富国到医院周围的陆军军医大学漫步,战友陪着他,每天都要走上一小时。重生们正在练习,军号声、口令声不时传来,杜富国渐渐往前走着,走一圈是400米,大约七分钟能走一圈,他记住很清楚。
操场周围是大片的黄葛树,生气勃勃。杜富国渐渐往前走着,过台阶会不自觉踢正步相同上去,面前的全部他看不到,但路途绵长。
文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修改 |胡杰校正|危卓